发信人: wstdq(我是佟登青),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考试的哲学和哲学的考试(“哲学前沿问题”课程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3年10月30日01:27:26 星期三)

考试的哲学和哲学的考试(“哲学前沿问题”课程考试)

1、今天的考试
据说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四大发明,而是毁誉参半的考
试制度。科举考试问世一千多年之后,才有西方思想家发现这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人
才选拔方式。可以说,鸦片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英国公司的鸦片,也给英国带去了中华
帝国的文官制度。
但奇怪的是,就在西方人发现考试制度之妙处的同时,中国人自己却把这一国粹废除了,
反对考试的激烈言论,从此也便一发而不可收。西方人和中国人,到底是谁在自作孽呢?
虽然骂声不断,但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考试依然是和平年代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场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戏剧年复一年地上演。今天,考试这项国粹可谓在它的家乡真正地发
扬光大了:不仅有万众瞩目的高考,还有重要程度毫不逊色的中考,越来越热门的研究生
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以及名目繁多的技能资格考试,如英语等级考试、司法考试、注册会
计师考试、注册建筑师考试……
对于考试的重视,在西方社会里唯有法国能与我们相比。并非巧合的是,这也是两个为全
世界贡献了最多美食的民族。考试和美食的关联,将在后文中得到解释。
现在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要考试?为什么我们会讨厌考试,却又热衷于考试?为什
么已经步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现在却仍在使用这套兴起于农业时代的制度?
为了弄明白考试背后的哲学,还得先从考试的历史讲起。

2、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
考试制度是一种通过考察受试者的知识和技能来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考试起于隋唐,兴于宋,延续至明清。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拥有更高的身份,这意味着
做官的资格和一定的特权。
在这之前,做官的都是些什么人?秦汉以前,多为部落长老或皇亲国戚。秦始皇统一中国
,变封建为郡县,官员开始由“选举”而来:乡里推举,领导选择,这是“选举”一词的
最初含义。不过,就像现在的各种“推荐”一样,当时的“选举”也是弊端丛生。汉朝崩
溃之后,在隋朝统一中国之前的几百年里,战乱频仍,世家豪族垄断了官位,连这种形式
上的选举都不要了。
隋唐虽有了正式的科举选官制度,但实行得并不严格,人们对于考试还没有后来那么大的
兴趣,甚至不少文人的兴趣也在于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宋朝,由于城
市商业的繁荣和重文轻武的国策,科举制度深入人心,连皇帝都加入到劝学的事业中,亲
自写下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朝弱化了武
科的科举,明确了考试范围,颁布了统一的教材,还出现了各种防止徇私舞弊的办法,比
如糊名、誊卷。到了明朝,则由皇帝规定了考试的教材(四书五经)、参考书(朱熹的著
作)和作文的格式(八股文),得以巩固的科举制度从此一直延续至清末。

3、考试制度的本质:隐蔽的社会地位继承
古代科举选拔的是文官,其考试内容的狭隘和不切实用遭到今人几乎异口同声的讨伐。但
厚今薄彼的评论家常常忽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在全国推广
普通话之前,中国虽然书面文字统一,但却没有统一的口头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发
明了电话,恐怕也不会有人去用;第二,直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的识字率一直不到十分
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是文盲!这一方面是由于过去没有简化的拼音系统
,人们学习文字的难度比起今天是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安土重迁的广大劳苦农民
既没有足够的财力也没有急切的必要去学习识文断字。于是,不同地区的人若想进行交流
,最好使用书面文字。因此,古代中国人学习汉字以进行跨地域的交流,其意义类似于今
天我们学习英语以开展国际交流。
在这两个背景下,科举考试在历史上可说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它使庞大的帝国机
器能够通过层层流转的公文而有效地运转。
如今,这两个背景已成为历史:文盲在我国已经基本消除,普通话也得到了推广。现在,
所有识字的人只要智力正常,在经过一定的训练后,都有能力担任政府公务员或公司行政
人员或技术人员,也就是得到一份比体力劳动更“体面”的中产阶级工作;但与此同时,
人为的限制却仍然存在,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人而言,文凭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文
凭这道门槛之所以难以跨越,是因为它背后是以家庭的权力地位、经济实力、文化水平作
为基础的。因此,考试不但没有成为历史,反而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从百年前“废科举
、兴学堂”的口号,发展到如今正好相反的“科举兴、学堂废”的局面。
这说明,考试制度除了有助于行政效率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古往今来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就是:把年轻人强制性地分成三六九等,使他们在进入劳动市场的一开始就有不同的起
点。通过这样一场所有人都被迫参加的竞赛,这一起点就看上去像是年轻人自己后天奋斗
的结果,但实际上却不过是父母通过种种有意或无意的途径而给他们创造的。这种强制性
的分层巧妙地掩盖了出身的不平等,就像多党选举制度不过是掩盖了财阀的轮流统治罢了

这就是考试制度的本质。

4、高考的现实功能
从选拔文官的角度来看,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表面上继承了古代科举的功能,但就其实际作
用和影响来看,科举的当代传人非高考莫属。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名牌大学的出身是
获得做官资格和发财机会的关键。
在考试内容上批评古代科举的人,其实应该回过头来看看现实:高考在考试内容上,真的
比科举更合理吗?科举考的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时政论文的写作,而在今天的高考里,
数理化占据了近一半的内容,而命题作文仅占到总分的十分之一。这仅有的作文考查,还
是必须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内完成的,而古代科举的作文可以有几天的时间去写。两相比
较之下,很明显,现在的高考对于考生的要求主要是逻辑运算、快速反应和遣词造句,而
不是深思熟虑的习惯和布局谋篇的技巧。因此,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洞察人心的能力
上,当今名牌大学的学生比起昔日翰林院的学士显然只能是更差的。但是,这些能力恰恰
是担负统治责任的精英的基本素质。因此,从选拔统治精英的角度来看,高考的合理性其
实还不如科举。
今天的高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是因为统治精英需要大量的操作性的技术官僚(也
就是过去的师爷、幕僚)来帮助他们完成统治,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文官已经从负责决策
的统治精英降到了执行操作的技术官僚的地位。由于所要选拔的对象已经不同了,所以考
试的内容也就发生了变化。这些技术官僚的工作,就是严格控制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从而
高效率地完成上司指定的任务,而这样的工作能力正是高考这种“标准化”考试所能够检
验的。那些在反应速度和注意力持久度上没有优势的人、那些不愿意受制于外来压力的人
在考试中就被有效地排除出去了,如果说后者还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发迹,那么前者就只
能成为不仅被残酷压榨的普通劳动力了,甚至连这种地位都是朝不保夕的。
其次,通过制造出一种人人都有机会出人头地的假象,高考把人们的精力引导到社会结构
内部的激烈竞争中去,从而缓解了人们对于社会结构作出彻底改变的要求和由此而对统治
者带来的压力。
于是,既选拔了奴才,又哄骗了奴隶,高考就完成了它至关重要的现实功能:在社会的统
治精英和技术官僚不断更新的同时,保持整个社会等级结构的稳定。而那些在没有多党选
举的地方,考试制度几乎是独自挑起了维护统治稳定的重担。

5、选拔性考试的两大性质:无用,有害
选拔性考试的内容虽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为了完成考试的社会功能,这些内容的性
质却古今不变,简而言之就是:充斥着无用的东西,而且总是造成有害的结果。
先说这无用。考试的结果当然是有用的,因为科举出身或名牌大学文凭对于个人将来的社
会地位和经济成就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考试的内容本身却总是偏离实用。古代的儒生官
僚对于农工生产、经济管理、军事组织一无所知,以至于常常沦为笑柄,所谓“平日袖手
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今天的高考考生,则只会按照所受的训练,回答一些有标准
答案的题目,以至于学了物理化学,却不会动手操作也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学了中文英语
,却不会著文也不会讲演,学了历史政治,却不会研究社会也不会改造社会。而最自相矛
盾也最有趣的考试莫过于哲学论文考试了,它实际上考查的能力不过是:用循规蹈矩的方
式来表现自己的独特品味和兴趣,也就是不露声色地奉承的本事。
现在,由于许多白领工作的贬值、社会各阶层间的界限变得稳固,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即使连考试中的赢家也不再极力否认、甚至主动承认考试内容的无用
性,然后转而强调考试作为竞争方式的所谓“(相对)公平性”。然而,这种无用性其实
是考试制度为了发挥其隐蔽的地位继承功能而必不可少的性质。这是因为地位更高的家庭
更有能力负担得起参与这场持久战的各种成本(时间和金钱),也就是说,最能体现这些
家庭的孩子的竞争优势的地方就是他们更“耗”得起。如同大企业有能力通过价格战来挤
垮中小企业的同行业竞争者,无用的考试内容则可以来打击普通工农家庭的孩子,让他们
在本来就对他们不利的考试竞争中望而却步。
再说这有害。由于考试赢家的自私自利和恶意愚弄(所谓的“公平”就是愚弄的花招),
所以考试的有害性很少被彻底地揭示出来,因此,这里需要仔细述说。
考试的无用性直接导致了它的社会危害性。耗费多年精力所学皆为无用之学,这不仅害了
考生的青春,也害了考生的前途。在一生中最具有活力的年龄,却被牢牢地锁在教室里、
绑在课桌前,既与广大无边的知识海洋隔绝,也远离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智力、体力和
道德情操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限制和扭曲。之后,既然青春已逝、无可挽回,而且精神追
求和理想信念都已经被摧残殆尽,那么那些通过考试而攀上龙门的幸运儿们,必然想在接
下来的岁月里从物质享受上补回损失,而且在寻求补偿时他们还理直气壮:我付出了这么
多心血,难道不应该好好地享受吗?我比别人考得更好,说明我更聪明、更有毅力、更能
管好自己,那么,高人一等的资格和特权舍我其谁呢?对于自己付出辛苦劳动(准备考试
)后获得的东西(中产阶级入场券),人们总是会倍加珍惜的。
于是,这些技术官僚(其中的少数在未来会爬到统治精英的地位)对于官位、对于金钱、
对于虚名常常比一般人更加贪得无厌,而对于劳苦大众则更加冷漠无情。不用说,这种贪
婪和冷漠不仅害了他们自己,使他们更加远离人性而向兽性堕落,而且害了地位更低下的
普通百姓,使劳苦大众一代又一代地生活在愚昧、自私、软弱、恐惧、劳累、贫穷、病痛
、悲惨之中。
更可怕的是,一方面是这些处在社会上层的人的穷奢极恶(以及中产阶级的炫耀式消费)
,另一方面是普通百姓的劳苦卑微,这两个极端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促使一些个人野心强
烈但缺少上层关系的下层人铤而走险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们那膨胀的欲望和沦丧的道
德是从腐败的社会上层那里模仿来的,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而当这些犯罪变
得越来越有组织性的时候,就产生了黑社会性质的团体。这些团体通过对色情(从传统的
娼妓服务到现代的色情影片和性感广告)、赌博(延伸到作为赌博对象的竞技体育)、毒
品(从危害性较大的鸦片海洛因到作为软性毒品的烟酒)等成瘾性消费行业的经营以及贩
卖人口(从古代的奴隶买卖到现代作为底层劳工、童工和娼妓的非法移民)、武力勒索(
从收取“保护费”到绑架勒索)、偷窃抢劫等方式获得暴利。而黄赌毒这类行业之所以会
“繁荣”,也同样是由于这个极度不平等的社会,其中,处在社会上层的一些人急需消遣
来逃避无聊,而处在社会下层的一些人则急需发泄来逃避绝望。
看官或许要说:只有改变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才能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啊!那么,我们
来看看这个美好的愿望是否可能实现。

6、“好”的考试制度?
中国历史上,科举的黄金年代是南宋,然而这却是一个国力虚弱的朝代。后来的科举也没
能避免官员的腐败和社会的两极分化。废除科举后,民国时的公民教育和科技教育也少不
了考试,但同样未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以至于一个接一个的领袖最终都背叛了大众而没
有受到有力的抵抗,即使抵抗也被轻而易举地消灭了。恢复高考后,最精英的一批大学生
未能阻止(甚至是积极策划了)几百万工人下岗、几亿农民被残酷剥削、属于全国人民劳
动成果的财产和应该得到共享的资源却流进了国内外私人的腰包。而今天的素质教育和高
考改革,正在让小学生们拖着箱子去上学,让所有学生竞相出国或者继续加入国考、司考
等考试大军,竞相成为维护这种不平等社会结构的技术官僚后备军。
放眼国外,严格的会计师资格考试没能阻止安然、世通公司的会计舞弊丑闻;通过了各种
大学考试和职业考试的华尔街、白宫、五角大楼的精英却造成了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不
断升级的致命武器和从未休止的非正义战争;从苏联切尔诺贝利到日本福岛,最精密的核
技术领域也一直事故不断。
当然,这些悲剧都不能完全怪罪于考试,但是,这至少说明考试没有起到避免悲剧的作用
:真正的人才依然没能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需要的位置上,从而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社
会的堕落。在这些位置上坐着的,只是一些“貌似”人才的家伙,这些名不符实的精英绝
大多数是通过各种考试“认证”的,却把社会推向不平等、不自由、不友爱的邪恶深渊。
可见,考试的“选拔人才”的作用,终究只是停留在字典里面。
那么,既然考试如此无用而且还害人不浅,为什么能一直持续至今,而且反而更加发扬光
大了?换句话说,这种社会制度是建立在什么样的个人习惯的基础上的?

7、考试是邪恶社会的秘密杀手,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一种,是文明时代的猴王争霸
根本原因是,害人的考试正是为这个害人的社会服务的,更准确地说,是为从这个害人的
社会中获得个人奢侈享受的那些少数人服务的,这既包括不劳而获的统治精英,也包括所
得报酬大于劳动投入的技术官僚(也就是俗称的中产或小资)。
考试之所以在现代社会里更加泛滥,是因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生产组织方式越来越复杂,于是与先前的农业社会相比,就需要更多的人为了维持这台社
会机器的运转而成为技术官僚,而且同时也有了用于维持这些技术官僚的更多个人奢侈享
受的多余必需品。他们用这些多余的必需品(通过更高工资的形式)来换取其他人、主要
是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奢侈享受,例如美食(考试意味着
将会强制性地划分出一部分人作为赢家,而美食主要就是为这些人准备的,美食的背后则
是劳动力的廉价报酬和老板的高额利润、政府的大量税收)、时装、豪宅、旅游,甚至是
情妇(或情夫)。简单地说,考试这种在农业社会时期发明的害人的制度,到了工业社会
里才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土壤——当然,这首先要求这个社会本身就是害人的。
一个社会之所以害人,是因为它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以至于地位更高
的人可以任意欺骗或强迫那些地位较低的人为他们服务。给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机器充当润
滑油的,则是竞争的风俗。在竞争风俗的统治下,即使合作,其最终目标也是在与其他群
体的竞争中取胜,以便获得更大利益,于是,本来可以促使社会进步的合作反而成了加速
社会堕落的因素。
现代工业社会不仅创造了一个人数众多的高级奴隶的等级,而且利用一切手段来鼓励人们
为了进入这个等级而竞相向统治精英贡献自己的劳动。据说,一群奴隶给主人拉车,只要
评出一个拉车模范,给予一些额外的好处,就会大大刺激其他奴隶也争先恐后地卖力。奴
隶时代的事情,今人没有经历过,当可以存疑不论。但工业时代底下,仍有老板和官僚所
倡导的各类劳动竞赛、劳模评选、绩效奖金,却也是真切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这些工作
场所的竞争以及竞争之后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早在学校阶段就已经成为了我们潜移默化的
习惯、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天性”,更不用说我们早已养成了为解答老师出的考题而思考
的这种顺从性。只要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社会是天经地义的“自然”现
象,我们就无法打破等级社会的牢笼,即使这个牢笼已经被装饰得越来越漂亮。
因此,在鼓励竞争的工业资本主义制度下,竞技体育成了现代世界独有的奇特景观,它一
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消遣和宣泄的不正常渴求,另一方面则润物细无声地灌输着竞争的信
条。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古代希腊就产生了,当时还有很强的业余性质,只是到了工业高度
发达的现代社会才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变得职业化和商业化。“更高、更快、更强”现
代奥运会信条,针对的主要是同场竞技的对手,因为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向前人的纪录发
起挑战,而大多数职业运动员只是在低水平的环境中互相挑战。与古代的比武或角斗相比
,足球比赛更彻底地排除了比赛项目的实用性,也就更加突出了竞争作为一种纯粹形式的
重要性。
古人不能理解这种令现代人如痴如醉的竞技体育,就像我们不能理解古人为什么不是拜天
地、拜祖先就是拜上帝。现代竞技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古代宗教的功能,深度地麻醉
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只要看看每周末的足球比赛就知道了,它使观众有一种
融入集体、充满希望与激情的幻觉,从而宣泄和舒缓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以便能够忍受工
作场所中无情的竞争与专制的命令。买票看球员比赛的行为,就类似于花钱听牧师布道或
求僧人解签,区别只是前者所鼓励的顺从带着个人奋斗和竞争的面具,而后者所鼓励的顺
从则是自我压抑。
高考相当于是一种全民运动的年度决赛,而准备考试的一年则相当于伊斯兰教开斋节前的
斋月、奥运会前的封闭集训。参与这场竞争的人之所以顺从学校的摆布,是因为他们都怀
着出人头地的冲动,因而就自觉去除了反抗压迫的冲动。
不过,考试虽然起到了类似宗教的作用,但它和宗教却有一点是相反的。宗教是信则灵,
而考试却是信则不灵:越是相信考试能够正确检验一个人某方面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就
退步越大,这也就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产品全球领先、而高等教育的产品却质量平庸的原因
所在。这和现代竞技体育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国民体质江河日下、越来越追求私利
而不是荣誉之时,同时伴随着奥运金牌和球迷数量的蒸蒸日上。
在动物世界里,也到处存在这种类似于考试制度的“无用且有害”的竞争现象。炫耀性的
孔雀开屏、既有炫耀性又有直接攻击性的猴王争霸都是我们熟知的例子。因此可以说,考
试制度不过是文明时代的猴王争霸,只不过,它炫耀的不是勇气或魅力,而是纯粹的智力
——目的则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被雇主高价收买,成为一个高级的工资奴隶。

8、将来的考试
考试作为事前选拔工具是不可能有效的。这就好比为了种出大个的西瓜而事先筛选出大粒
的种子,貌似可靠,实则迷信。西瓜大不大,只有长成以后才能知道,而大西瓜的种子也
未必大。
但是,考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事后检验工具。因此,真正需要考试的,不是急于出头的
年轻人,而是安坐高位的中老年人。将来,如果社会制度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考试就
会被送给这些最需要它的人。到了那时,考试出于它的本性,依然会被人讨厌,但不再会
被人热衷了,因此就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作为紧箍咒的作用。

--
只有思想平庸而乏味的人,才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包藏在华丽的词藻里——叔本华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21.222.2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