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iheihei(※前路漫漫,笑看星河※), 信区: SJTUNews
标 题: 新华社:25000人喝彩VS一地嘘声!您当如何选择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2年08月02日00:21:41 星期四)
新华社? 难道体总的人不会跑去拍桌子么,国务院直属机构诶
要25000人的喝彩还是一地嘘声?这是一个貌似简单的选择题。然而,在7月31日的伦敦奥
运赛场上,不同的人作 出了不同的选择。
在没有任何夺金希望的情况下,尼日尔首位奥运赛艇选手吉博·伊萨卡用比多数对手慢了
1分多钟的时间完成比赛。 当别人都比完后,他还在那里默默地划着,长长的赛道上,留
下一道水迹。孤独,但不难过,因为,他获得了250 00名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为他的
坚持,也为他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同一天的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小组赛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组合于
洋/王晓理不敌韩国组 合郑景银/金荷娜,由于双方在场上失误频频,击球不是出界就是
下网,比赛时温布利体育馆内嘘声四起。在比赛 的过程中,现场观众曾试图用他们的掌声
让于洋/王晓理展现水平、尽力比赛,但在这样的努力失败之后他们再次 送上一地嘘声。
如果此前两连胜的于洋/王晓理击败郑景银/金荷娜,她们将获得A组头名。根据淘汰赛对
阵规则,有可能在半决 赛中和另一对中国选手相遇。输球的结果,排除了这种可能,增加
了中国队获得金牌的保险系数。
不管究竟是谁主导了这样的选择,毋庸置疑的是,在金牌的诱惑下,奥林匹克精神、公平
竞赛的原则、对观众的尊 重被抛诸脑后。
也许有人说,这么说是“为了国家”。但是,国家真的如此需要这样的金牌吗?
满场嘘声很容易理解。无论谁买票去奥运会的现场,都不会愿意看到这样的赛事。如果中
国队最终舀到了这块女双 金牌,这枚金牌对于志在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
中国代表团来说究竟是加分还是减分呢?
也许有人说,这么做不过是合理利用规则。但是,钻规则的空子舀金牌真的比尊重其它参
赛队伍、尊重观众、尊重 这项运动、尊重体育精神更重要吗?
归根到底,这是一种选择。
2006年都灵奥运会,在花样滑冰双人自由滑比赛中,张丹从数米高空“劈叉”摔倒冰面上
,全场震惊。在夺金无望 、疼痛难忍的情况下,张丹完全可以退出比赛,可她选择重新登
场和同伴共同完成比赛,赢得震耳欲聋的掌声。张 丹/张昊获得的那枚银牌,是观众和裁
判们对于他们的勇气的奖赏,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奖赏,也是对这种选择的 奖赏。
在2003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上,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也曾作出过和于洋/王晓理相似的选
择。为了避开不愿碰上 的对手,中国队消极比赛,舆论哗然。陈忠和是笔者非常敬重的功
勋教练。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外教练和 排球界人士在谈到当年的往事时连连摇头
。如今回首这个选择,不知陈导会不会后悔?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在乎,能拿金牌就好。是的,在实用主义的大旗下,为达目的不顾及
手段的做法并不罕见。不 仅如此,金牌的进账还意味着奖金、房子、升迁、前程,在这些
面前奥林匹克精神价值几何?
人生就是一次次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
忽然不想用那个QMD了...
http://bbs.sjtu.edu.cn/file/PIC/112254045992760.jpg http://bbs.sjtu.edu.cn/file/PIC/112254043191980.jpg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18.1.57.231]
标 题: 新华社:25000人喝彩VS一地嘘声!您当如何选择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2年08月02日00:21:41 星期四)
新华社? 难道体总的人不会跑去拍桌子么,国务院直属机构诶
要25000人的喝彩还是一地嘘声?这是一个貌似简单的选择题。然而,在7月31日的伦敦奥
运赛场上,不同的人作 出了不同的选择。
在没有任何夺金希望的情况下,尼日尔首位奥运赛艇选手吉博·伊萨卡用比多数对手慢了
1分多钟的时间完成比赛。 当别人都比完后,他还在那里默默地划着,长长的赛道上,留
下一道水迹。孤独,但不难过,因为,他获得了250 00名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为他的
坚持,也为他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同一天的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小组赛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组合于
洋/王晓理不敌韩国组 合郑景银/金荷娜,由于双方在场上失误频频,击球不是出界就是
下网,比赛时温布利体育馆内嘘声四起。在比赛 的过程中,现场观众曾试图用他们的掌声
让于洋/王晓理展现水平、尽力比赛,但在这样的努力失败之后他们再次 送上一地嘘声。
如果此前两连胜的于洋/王晓理击败郑景银/金荷娜,她们将获得A组头名。根据淘汰赛对
阵规则,有可能在半决 赛中和另一对中国选手相遇。输球的结果,排除了这种可能,增加
了中国队获得金牌的保险系数。
不管究竟是谁主导了这样的选择,毋庸置疑的是,在金牌的诱惑下,奥林匹克精神、公平
竞赛的原则、对观众的尊 重被抛诸脑后。
也许有人说,这么说是“为了国家”。但是,国家真的如此需要这样的金牌吗?
满场嘘声很容易理解。无论谁买票去奥运会的现场,都不会愿意看到这样的赛事。如果中
国队最终舀到了这块女双 金牌,这枚金牌对于志在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
中国代表团来说究竟是加分还是减分呢?
也许有人说,这么做不过是合理利用规则。但是,钻规则的空子舀金牌真的比尊重其它参
赛队伍、尊重观众、尊重 这项运动、尊重体育精神更重要吗?
归根到底,这是一种选择。
2006年都灵奥运会,在花样滑冰双人自由滑比赛中,张丹从数米高空“劈叉”摔倒冰面上
,全场震惊。在夺金无望 、疼痛难忍的情况下,张丹完全可以退出比赛,可她选择重新登
场和同伴共同完成比赛,赢得震耳欲聋的掌声。张 丹/张昊获得的那枚银牌,是观众和裁
判们对于他们的勇气的奖赏,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奖赏,也是对这种选择的 奖赏。
在2003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上,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也曾作出过和于洋/王晓理相似的选
择。为了避开不愿碰上 的对手,中国队消极比赛,舆论哗然。陈忠和是笔者非常敬重的功
勋教练。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外教练和 排球界人士在谈到当年的往事时连连摇头
。如今回首这个选择,不知陈导会不会后悔?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在乎,能拿金牌就好。是的,在实用主义的大旗下,为达目的不顾及
手段的做法并不罕见。不 仅如此,金牌的进账还意味着奖金、房子、升迁、前程,在这些
面前奥林匹克精神价值几何?
人生就是一次次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
忽然不想用那个QMD了...
http://bbs.sjtu.edu.cn/file/PIC/112254045992760.jpg http://bbs.sjtu.edu.cn/file/PIC/112254043191980.jpg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18.1.57.23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