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mokingly(xueshanfeihu), 信区: SJTUNews
标 题: 社科院专家:甲午战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4年06月28日00:19:22 星期六)
核心提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事前没有料到的。日本在战争中完胜,也是欧美各
国没有料到的。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
见甲午失败的影响。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文章来自:光明日报 作者:张海鹏 原标题:甲午战争百廿年祭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场战争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甲
午战争失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捩点,也成为远东历史发展的转捩点,进一步说甚至成
为国际局势发展的转捩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在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
考。不幸的是,当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以来的一次令人痛苦的
倒退。个中因缘,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痛定思痛,因作甲午战争百廿年祭,对120年
前的历史作出检讨。
日本处心积虑为发动侵华战争做准备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朝鲜、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
日本觊觎朝鲜、中国和琉球由来已久。16世纪末,关白(相当于宰相)丰臣秀吉说过,“
要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17—18世纪,日本鼓吹占领朝鲜和中国者,代不
乏人。19世纪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多有占领中国、朝鲜、琉球的主张。明治维新的先驱者吉
田松阴提出“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渝吉
要求日本“应同西洋人对待中国朝鲜之方法处分中国”。无疑,这是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
理论根据、提供舆论准备。
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宸翰》,宣布“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
威于四方”。在这个方针下,日本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并琉
球。因为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
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7年,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还向日本驻华公使盐
田三郎提出,琉球问题尚未了结。1888年,日本已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
主动放弃谈判。此后,清政府不承认冲绳县,只承认琉球国。
琉球得手,日本即把朝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873年,西乡隆盛说过:天皇“早在维新时
就已考虑朝鲜一事”,“忍耐至此,乃为等待今日之到来”。日军从台湾撤兵不到半年,
就派军舰到朝鲜釜山进行测量,在江华岛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日本一方面派大臣与清政
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压迫朝鲜订立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为日本下一步
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时候,日本自觉实力还难以与中国对敌,便加紧在国内扩军备战,建设海军和陆军;同
时派出特务人员到中国作实地调查。这些人回国后都撰写了考察报告。1887年春,参谋本
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这个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
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
素质等,提出“断然先发制人,制订进取计划”,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
”,战后缔结和平条约。可以说,这个方略对中国国情的总体认识,是当时清政府官员不
具备的。
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了“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
为朝鲜是日本的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进取中国就是第一要务了。显然,日本将发动
侵华战争的命题已经提上了国会讲坛。在第四届国会上,天皇提出所谓“兼六合而掩八纮
”,实际上就是批准了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方针。1893年,日本政府成立“出师准备物资
经办委员会”,颁布《战时大本营条例》,同时,派出参谋次长川上操六率队到朝鲜和中
国各地考察,布置了军事间谍网,构思了进攻作战的细节,得出了对华作战可以稳操胜券
的结论。
对日本来说,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已经就绪,唯一缺少的就是战争借口。这时候
,正好朝鲜南部发生东学道农民起义,起义军打出了“逐灭夷倭”“灭尽权贵”口号,表
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态度。朝鲜政府向清政府请求“遣兵代剿”。日本喜出望
外,随即怂恿清政府出兵:“贵政府何不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李鸿章对日本
“必无他意”信以为真,派出直隶总督叶志超带2000兵力开赴朝鲜。
日本诓骗清政府出兵成功,便立即于6月5日,正式成立战时大本营。大本营成立的同一天
,一批日本海军即开赴汉城。叶志超部清军于12日全部到达牙山,日本一个旅团约7000人
兵力利用“大演习”名义租用游船公司的轮船也进驻仁川,与清军形成对峙,其实力远超
清军。
这时候,东学道农民起义事件已经平息,“平叛”的借口已不存在。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
同时撤兵,朝鲜也希望日军撤出。日本不仅拒不撤兵,而且继续增兵,还进一步提出了改
革朝鲜内政的主张,清政府认为这是干涉内政,表示反对。7月23日清晨,日本驻朝公使大
鸟圭介以“改革内政”为由,率军攻入汉城王宫,驱逐国王,组成亲日的傀儡政府。7月2
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在仁川附近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约800名清军
遇难。日本发动的侵朝、侵华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后,大本营迁到广岛,天皇以大元帅身份到广岛来统帅大本营,
举国一致的战时指挥体制正式形成。“击中目标,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
历史事实证明,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偶然冲动。
面对日本侵华战争,清政府手足无措
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英法美俄等欧美大国的侵略,清政府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落后,对英
法诸大国的强大是领教了的。但那时候的士大夫和清流派大臣,对近邻日本是看不起的。
1871年中日之间签订《修好条规》,总理衙门没有让日本拿到中国给予欧美的那些特权,
日本对此心存不满。清政府主政和清流各大臣对国际大势懵然无知,对东邻日本在明治维
新后的改革发展也不求了解,对日本蓄谋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备战活动完全不了解。
日本大规模出兵朝鲜,暴露了其更大的侵略野心。清政府和主事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手足无
措,进退维艰。李鸿章培育的北洋舰队虽然在1888年成军,但1888年以后就不再购进新的
战舰,军费捉襟见肘,弹药严重不足。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职务的英国人赫德在黄海大海
战半个月前说:“北洋水师的克虏伯火炮没有炮弹,阿姆斯脱郎的火炮又无火药。冯·汉
纳根……需要有足够打一场几个钟头之久的大海战的炮弹,现在还没有到手。”慈禧太后
为了修建圆明园及做60岁大庆,挪用军费,完全不顾民心向背,一意粉饰太平。
清政府内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帝党、后党围绕主战、主和相互攻讦。
为了巩固光绪皇帝的地位,帝党主战,但却拿不出克敌制胜的办法。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
自己的60岁大庆,支持李鸿章对日妥协。御史言官主战,他们没有实权,不敢得罪慈禧太
后,便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李鸿章。朝廷和政府难以形成对日作战的领导核心。
面对日本大举出兵,李鸿章显然不相信日本会先动手,他让官兵相信所谓万国公法,说什
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即谁理绌”。在撤兵和改革朝鲜内政问
题上,中日之间不能取得共识,李鸿章却以为,单凭外交上的折冲樽俎,就可以“保全和
局”,没有做打仗准备。俄国参与调停,英国参与调停,美国也参与调停,法国德国在观
望。无论是参与调停还是观望,都是从自己在华和在远东的利益着想,并不是从中国的利
益出发。战争即将开始,清政府及其外交部门一直在等待调停,一个半月时间过去了,基
本上未做军事上的准备,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不难预计的。赫德在战争爆发时就说过:“
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
远非一般所期待得那样厉害。”“外交把中国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
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
战争进行中,在李鸿章消极防御作战方针的指导下,仗也打得很窝囊。丰岛海战后,北洋
海军不敢到大同江以南海域巡行,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只是小败,
李鸿章报告清政府: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实行“避
战保船”死守港口的方针,放弃了渤海、黄海制海权。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长达半个
月,除了本地农民奋起抵抗外,李鸿章未组织抵抗。日军进攻大连湾和旅顺,李鸿章指示
:“宁失湾,断不失旅”,结果,设防的大连湾被放弃,北洋舰队的基地、“铁打的旅顺
”也被攻陷。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占领威海卫,包围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候援
绝望中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日军占领澎湖群岛。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和日本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事前没有料到的。日本在战争中完胜,也是欧美各国没有料到
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
响。
中国的宝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苦心经
营的台湾模范省一举被日本攫走,台湾人民失去祖国庇护,遭受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按
照条约规定,辽南的广袤土地也要割让给日本,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远东利益上的矛盾,
引起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吐出辽南,却反过来勒索清政府3000万两白银。
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被迫付出2亿两白银战争赔款,三年还清,还清以前日军驻在威海卫
,清政府承担三年军费150万两白银。清政府平均每年需付出8000万两赔款,相当于一年财
政收入。清政府忍痛向法俄、英德银行团,发起三次大借款,除忍受苛刻的政治条件外,
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36—45年内,中国要付出本息远远超过3亿两白银的数额。加上几年
后《辛丑条约》本息差不多10亿两白银赔款,中国被牢牢捆绑在欧美和日本债务单上,国
家的贫穷落后成了不可解开的结。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胜利取得了巨大的回报。它从一个不怎么被人看得起的亚洲国家变成亚
洲巨人,变成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国家。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牢牢地把琉球控
制在自己手中,也把钓鱼岛群岛控制在自己手中,霸占台湾成为自己的第一块殖民地,还
在中国承认朝鲜独立的名义下实际控制了朝鲜半岛,为1910年吞并朝鲜打下了基础。中国
付给日本的赔款,折合成3.58亿日元。这是当时日本想都想不到的一笔巨大收入。这笔巨
款中近2.7亿日元转入临时军费和扩军支出,用作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以及扩大军事产业
基础。可以说,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军事工业基础以及教育基础,都是靠甲午战争
中攫取的不义之财。
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
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占领租借地,划分势
力范围,抢占路矿权利,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实际上处在
被半瓜分的状态。远东地区(包括中国与朝鲜)从此成为欧美、日本等列强关注的焦点。
此后,八国联军(其中日本出兵最多)对中国的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国
宣战,进攻并占领中国山东),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以及九国公约,李顿调查团,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开罗会议
,等等,都直接与远东,与中国相关。说甲午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予中国沉重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不能停留
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康梁发动的维新变法,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都是受甲午战
争的失败刺激应运而生的。从此以后,中国社会改造自身的革命不可逆转。甲午战争过去
了120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十分自信地说,重踏甲午战争覆辙的时代背景已经不复存在
!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今天的天气还好吗?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22.65.231.67]
标 题: 社科院专家:甲午战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4年06月28日00:19:22 星期六)
核心提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事前没有料到的。日本在战争中完胜,也是欧美各
国没有料到的。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
见甲午失败的影响。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文章来自:光明日报 作者:张海鹏 原标题:甲午战争百廿年祭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场战争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甲
午战争失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捩点,也成为远东历史发展的转捩点,进一步说甚至成
为国际局势发展的转捩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在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
考。不幸的是,当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以来的一次令人痛苦的
倒退。个中因缘,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痛定思痛,因作甲午战争百廿年祭,对120年
前的历史作出检讨。
日本处心积虑为发动侵华战争做准备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朝鲜、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
日本觊觎朝鲜、中国和琉球由来已久。16世纪末,关白(相当于宰相)丰臣秀吉说过,“
要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17—18世纪,日本鼓吹占领朝鲜和中国者,代不
乏人。19世纪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多有占领中国、朝鲜、琉球的主张。明治维新的先驱者吉
田松阴提出“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渝吉
要求日本“应同西洋人对待中国朝鲜之方法处分中国”。无疑,这是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
理论根据、提供舆论准备。
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宸翰》,宣布“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
威于四方”。在这个方针下,日本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并琉
球。因为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
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7年,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还向日本驻华公使盐
田三郎提出,琉球问题尚未了结。1888年,日本已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
主动放弃谈判。此后,清政府不承认冲绳县,只承认琉球国。
琉球得手,日本即把朝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873年,西乡隆盛说过:天皇“早在维新时
就已考虑朝鲜一事”,“忍耐至此,乃为等待今日之到来”。日军从台湾撤兵不到半年,
就派军舰到朝鲜釜山进行测量,在江华岛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日本一方面派大臣与清政
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压迫朝鲜订立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为日本下一步
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时候,日本自觉实力还难以与中国对敌,便加紧在国内扩军备战,建设海军和陆军;同
时派出特务人员到中国作实地调查。这些人回国后都撰写了考察报告。1887年春,参谋本
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这个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
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
素质等,提出“断然先发制人,制订进取计划”,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
”,战后缔结和平条约。可以说,这个方略对中国国情的总体认识,是当时清政府官员不
具备的。
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了“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
为朝鲜是日本的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进取中国就是第一要务了。显然,日本将发动
侵华战争的命题已经提上了国会讲坛。在第四届国会上,天皇提出所谓“兼六合而掩八纮
”,实际上就是批准了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方针。1893年,日本政府成立“出师准备物资
经办委员会”,颁布《战时大本营条例》,同时,派出参谋次长川上操六率队到朝鲜和中
国各地考察,布置了军事间谍网,构思了进攻作战的细节,得出了对华作战可以稳操胜券
的结论。
对日本来说,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已经就绪,唯一缺少的就是战争借口。这时候
,正好朝鲜南部发生东学道农民起义,起义军打出了“逐灭夷倭”“灭尽权贵”口号,表
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态度。朝鲜政府向清政府请求“遣兵代剿”。日本喜出望
外,随即怂恿清政府出兵:“贵政府何不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李鸿章对日本
“必无他意”信以为真,派出直隶总督叶志超带2000兵力开赴朝鲜。
日本诓骗清政府出兵成功,便立即于6月5日,正式成立战时大本营。大本营成立的同一天
,一批日本海军即开赴汉城。叶志超部清军于12日全部到达牙山,日本一个旅团约7000人
兵力利用“大演习”名义租用游船公司的轮船也进驻仁川,与清军形成对峙,其实力远超
清军。
这时候,东学道农民起义事件已经平息,“平叛”的借口已不存在。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
同时撤兵,朝鲜也希望日军撤出。日本不仅拒不撤兵,而且继续增兵,还进一步提出了改
革朝鲜内政的主张,清政府认为这是干涉内政,表示反对。7月23日清晨,日本驻朝公使大
鸟圭介以“改革内政”为由,率军攻入汉城王宫,驱逐国王,组成亲日的傀儡政府。7月2
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在仁川附近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约800名清军
遇难。日本发动的侵朝、侵华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后,大本营迁到广岛,天皇以大元帅身份到广岛来统帅大本营,
举国一致的战时指挥体制正式形成。“击中目标,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
历史事实证明,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偶然冲动。
面对日本侵华战争,清政府手足无措
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英法美俄等欧美大国的侵略,清政府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落后,对英
法诸大国的强大是领教了的。但那时候的士大夫和清流派大臣,对近邻日本是看不起的。
1871年中日之间签订《修好条规》,总理衙门没有让日本拿到中国给予欧美的那些特权,
日本对此心存不满。清政府主政和清流各大臣对国际大势懵然无知,对东邻日本在明治维
新后的改革发展也不求了解,对日本蓄谋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备战活动完全不了解。
日本大规模出兵朝鲜,暴露了其更大的侵略野心。清政府和主事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手足无
措,进退维艰。李鸿章培育的北洋舰队虽然在1888年成军,但1888年以后就不再购进新的
战舰,军费捉襟见肘,弹药严重不足。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职务的英国人赫德在黄海大海
战半个月前说:“北洋水师的克虏伯火炮没有炮弹,阿姆斯脱郎的火炮又无火药。冯·汉
纳根……需要有足够打一场几个钟头之久的大海战的炮弹,现在还没有到手。”慈禧太后
为了修建圆明园及做60岁大庆,挪用军费,完全不顾民心向背,一意粉饰太平。
清政府内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帝党、后党围绕主战、主和相互攻讦。
为了巩固光绪皇帝的地位,帝党主战,但却拿不出克敌制胜的办法。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
自己的60岁大庆,支持李鸿章对日妥协。御史言官主战,他们没有实权,不敢得罪慈禧太
后,便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李鸿章。朝廷和政府难以形成对日作战的领导核心。
面对日本大举出兵,李鸿章显然不相信日本会先动手,他让官兵相信所谓万国公法,说什
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即谁理绌”。在撤兵和改革朝鲜内政问
题上,中日之间不能取得共识,李鸿章却以为,单凭外交上的折冲樽俎,就可以“保全和
局”,没有做打仗准备。俄国参与调停,英国参与调停,美国也参与调停,法国德国在观
望。无论是参与调停还是观望,都是从自己在华和在远东的利益着想,并不是从中国的利
益出发。战争即将开始,清政府及其外交部门一直在等待调停,一个半月时间过去了,基
本上未做军事上的准备,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不难预计的。赫德在战争爆发时就说过:“
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
远非一般所期待得那样厉害。”“外交把中国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
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
战争进行中,在李鸿章消极防御作战方针的指导下,仗也打得很窝囊。丰岛海战后,北洋
海军不敢到大同江以南海域巡行,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只是小败,
李鸿章报告清政府: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实行“避
战保船”死守港口的方针,放弃了渤海、黄海制海权。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长达半个
月,除了本地农民奋起抵抗外,李鸿章未组织抵抗。日军进攻大连湾和旅顺,李鸿章指示
:“宁失湾,断不失旅”,结果,设防的大连湾被放弃,北洋舰队的基地、“铁打的旅顺
”也被攻陷。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占领威海卫,包围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候援
绝望中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日军占领澎湖群岛。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和日本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事前没有料到的。日本在战争中完胜,也是欧美各国没有料到
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
响。
中国的宝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苦心经
营的台湾模范省一举被日本攫走,台湾人民失去祖国庇护,遭受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按
照条约规定,辽南的广袤土地也要割让给日本,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远东利益上的矛盾,
引起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吐出辽南,却反过来勒索清政府3000万两白银。
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被迫付出2亿两白银战争赔款,三年还清,还清以前日军驻在威海卫
,清政府承担三年军费150万两白银。清政府平均每年需付出8000万两赔款,相当于一年财
政收入。清政府忍痛向法俄、英德银行团,发起三次大借款,除忍受苛刻的政治条件外,
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36—45年内,中国要付出本息远远超过3亿两白银的数额。加上几年
后《辛丑条约》本息差不多10亿两白银赔款,中国被牢牢捆绑在欧美和日本债务单上,国
家的贫穷落后成了不可解开的结。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胜利取得了巨大的回报。它从一个不怎么被人看得起的亚洲国家变成亚
洲巨人,变成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国家。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牢牢地把琉球控
制在自己手中,也把钓鱼岛群岛控制在自己手中,霸占台湾成为自己的第一块殖民地,还
在中国承认朝鲜独立的名义下实际控制了朝鲜半岛,为1910年吞并朝鲜打下了基础。中国
付给日本的赔款,折合成3.58亿日元。这是当时日本想都想不到的一笔巨大收入。这笔巨
款中近2.7亿日元转入临时军费和扩军支出,用作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以及扩大军事产业
基础。可以说,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军事工业基础以及教育基础,都是靠甲午战争
中攫取的不义之财。
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
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占领租借地,划分势
力范围,抢占路矿权利,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实际上处在
被半瓜分的状态。远东地区(包括中国与朝鲜)从此成为欧美、日本等列强关注的焦点。
此后,八国联军(其中日本出兵最多)对中国的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国
宣战,进攻并占领中国山东),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以及九国公约,李顿调查团,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开罗会议
,等等,都直接与远东,与中国相关。说甲午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予中国沉重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不能停留
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康梁发动的维新变法,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都是受甲午战
争的失败刺激应运而生的。从此以后,中国社会改造自身的革命不可逆转。甲午战争过去
了120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十分自信地说,重踏甲午战争覆辙的时代背景已经不复存在
!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今天的天气还好吗?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22.65.231.6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