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ikeyikiss(工作帐号), 信区: HAIKEYI
标 题: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2年02月23日02:01:12 星期四)

在爱白上面找到一个问答,觉得不错,就想发上来。

提问:

在中国古代社会,父母要求儿子娶妻生子的愿望比起现代父母的应该更加强烈。请问:在
中国古代社会,性倾向为同性的男性是如何面对父母(家庭)的?他们会把自己的性倾向
告诉父母吗?父母会反对他们与同性发生关系吗?

回答:

古代由于女性没有基本权益,同性倾向的男性,只要娶妻、妾生子,完成所谓传宗接代的
任务,父母大多不反对他们与其他男性保持性关系。他们并不具备同性倾向这个概念,被
称为“嗜好”。而且大多数同性关系,也不是平等的爱情关系,往往是与男妓、仆役等等


关于所谓传宗接代,我这把我之前谈过的一点,在这里重复一下。

大家都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却很少有人追寻一下这话的来源;也很少有人问及
,如果不孝有三,那么其他两孝是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夫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
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的话,意思是“
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
,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皇帝(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
,孟子的原话里,并不包括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

那么为什么后代人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曲解为现在的意思呢?“不孝有三”
的另外两个是什么呢?这就要看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
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
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
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实际上,这些古话在21世纪仍然被人们遵循,本身就是很悲剧的事情。传宗接代,是把儿
女当作生孩子的机器,当作财产。父母把生儿育女当作投资,这本身就是值得反抗的。
--
一曲忠诚的赞歌!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11.80.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