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igger(坑嗲|我不是发帖机), 信区: SJTUNews
标 题: 世界差点把他忘了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2年02月23日00:55:04 星期四)

文/陈鸣

韩寒描述退学到2008年那段生活,蹦出两个短语:“孤独,深深的孤独。”

他总在悄悄地、故作轻松地、但拼命地写。他害怕“如果不坚持写,有一天世界就把他忘
了”。

2000年,十几岁的少年韩寒要处理的是与整个成人世界的紧张关系,这个巨大难题逼迫他
做出回应,有时候用无所谓的态度,有时候用无礼的语言,有时候干脆拒绝对话。

这是个死结,世界和他彼此都不会退让一步。

一本《三重门》依然没有彻底地证明自己,“差生”韩寒退学了。当他走出学校大门的时
候,头上插满了各种标签:“问题少年”、“差生”和“异端”。他和教育制度格格不入
,互相轻蔑。

在后来央视的《对话》栏目里,韩寒和在场的成人们各说各话,差一点直接吵起来。

退学事件连带地羞辱了家庭,父母在同事和朋友的不断询问下十分难堪。这一点对所有背
景普通的家庭都可想象。有很长一段时间韩寒和父母关系紧张,他干脆住在乡下爷爷奶奶
家里。

在《萌芽》主编赵长天眼里,一直存在着两个韩寒,一个态度激烈粗野无礼口无遮拦,另
一个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勤奋好学。只有站到像赵长天这样的温和宽容的老者面前,前一个
韩寒才放下防卫,让后一个韩寒站到前面来。

“也许,一直到他在年龄上已成为成年人之前,人们都会对他抱有疑虑甚至戒备之心。”
作家曹文轩给《三重门》写的这篇序里的很多话如今看来一语成谶。受挫和反击,质疑和
证明,韩寒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面对这样的考验。

如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光芒万丈”的韩寒,众人拥戴,当他在微博上发出一个“喂”字
,马上有七十万人关注他,等待下一次发言。

但是人们没有留意,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个少年一直生活在对抗的漩涡里,独立行走在边
缘。

当人们因为那个退学的少年而对现在的韩寒大加赞赏或抨击的时候,都需要注意一个事实
,前一个韩寒和后一个韩寒之间存在着十年的跨度。

地下室里的孤独

2000年,从韩寒离开学校那一刻,生活对他的训练就正式开始了。十几年后,韩寒描述那
段生活,嘴里一字一顿地蹦出了两个短语:“孤独,深深的孤独。”但在十年前韩寒不会
承认这一点。

每天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在小镇上开过每一条马路,从音像店里租了碟,回家看完第二天又
还回去。夜里他四处寻找灯光球场,跟一群成年人们蹭球踢。他依然每天期待周末来临,
因为他所有的朋友们都还在学校里面。

2001年临近高考的前几天,韩寒开着一辆小车去松江二中,拉上陆乐、沈宏伟等一帮老同
学出去大吃了一顿,回来后他们开着车在校园里面乱转,沈宏伟还记得那天韩寒把车里的
音乐放很大声,主题是关于“青春”。

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寒依然徘徊在学校周围,像刚醒的人在回味一个未完结的梦。也是在
这期间韩寒完成了第二部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书里面第一次描述到他不熟悉的生活范
围,大学。

就在2000年少年韩寒离校前一天晚上,松江二中文学社指导老师邱剑云和他进行了一次长
谈,为这个冒犯了所有人的勇敢少年送行。

在后来一篇文章里,人们可以看到这位老者提出的劝告:《三重门》是对前人的模仿,那
里面的智慧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智慧,你还远未成熟。

他动情地叮嘱:“你走出校门,去行‘万里路’,去读‘人间书’,你就得好自为之,不
要总像个宠坏了的孩子。”

现实世界慢慢拉开帷幕,舞台暗淡,道具粗糙。

两年后,韩寒拿出出书的所有积蓄,买了一辆富康,一路开到北京。当他短暂地住在复兴
门外的一个招待所的地下室,身上的钱只够交每天几十块钱住宿费的时候,他可能会想起
邱剑云说过的这段话。

但长期以来压力、困难,都不是那个倔强的韩寒乐于吐露的一面。住地下室的事情是很多
年以后一个朋友才偶然发现,他们曾经住在同一个地方,作为南方人同样不敢去北方那种
毫无遮拦的澡堂。

捣蛋分子在偷偷用功

2001年,韩寒来到北京,在望京租房子住下。

他依然没有朋友,而文坛也从未接纳过这个异类——直到今天也没有。比在家里孤独地闲
逛的那两年更惨的是,他打开电脑已经写不出一个字了,过去少年生活的积淀已经写尽,
新的生活还未铺开。很多时候,他望着茫茫的窗外不知未来去往何处。

书的销量也一直在下降,《三重门》卖了100万,《像少年啦飞驰》只卖了30万本,2002年
出了一本作品精选集《毒》只剩下10万本。

曾经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高中生,韩寒吹牛皮要写进华文圈前三,后来一本《三重门》为
他引来无数关注。最后在无尽的口水中,差生韩寒又一次回到默默无闻。这次他已经决定
放弃写作,他吹牛皮要拿个赛车冠军。

北京的四年无所事事。

每天韩寒睡到下午2点多醒过来,看看报纸,和黄旭明等车友约到另一个朋友苏阳的改装店
里见面,一整个下午只聊车。有时候他们开车到郊区,找一个小树林练车。

练车十分耗钱,最小的改装动辄几万,一些常规损耗也很厉害,零件需要维修,基本上练
一次车要换一条轮胎,费用就接近2000块钱。有一阵子实际上韩寒穷到连轮胎都买不起。

一群人练完车就从机场高速开到三环,一起吃饭,从6点一直吃到8点钟,接着聊车,有时
候就一起去中央电视塔下的卡丁车馆开卡丁车。

在折腾了几年之后,终于有赛车比赛可以参加。黄旭明还能回忆起那时候的兴奋,在外地
的宾馆里第二天要比赛了经常半夜也不睡,几个人在宾馆的各个房间不断串门聊天,赛前
几小时才躺下睡会儿。

无名车手韩寒又一次展现出了超强的学习力,“同样一本汽车杂志,他看了就能明白技术
要领,人也谦虚好学,四处跟人讨教,只要他觉得别人开得比他好,他就会找机会坐到那
人的车上,看他怎么开。”

韩寒的精力过人,后来他向车友们拿出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的时候,所有人都吓了一
跳。黄旭明翻开那本书,每个片段都是他们亲身经历,韩寒写的时候却毫无风声,刨开每
天呆在一起的时间,黄旭明推算:韩寒只能是在每天半夜的时候悄悄码字。

蔡崇达是韩寒十几年的好朋友,有时候韩寒妻子金丽华说有本书已经快把韩寒逼疯了,转
头去问韩寒,他总是故作轻松,轻描淡写地说“正在写”。“很长时间里他就是个玩性大
发的孩子,一个捣蛋分子,偷偷用功,然后吓你一跳。”这像场恶作剧,少年韩寒也因此
心满意足,乐在其中。

黄旭明现在已经不再练车了,他在鼓楼旁边开了一间小酒吧,名字叫“疆进酒”,很多文
艺青年常去聚集。

曾经在黄旭明和韩寒面前出现过很多弯道,黄旭明在犹豫和胆怯中踩下了刹车,却看到旁
边那个80后少年毫无畏惧迎面而上。1974年出生的黄旭明,现在每天在自家酒吧里头安心
坐着,他承认自己年纪已经大了。

世界快把他忘了

在北京漂泊的四年几乎已经是韩寒成长历程中的最低谷,有一阵子他几乎已经从公众视野
里消失。

有一次蔡崇达去见到韩寒,电话里韩寒要他带去一个汉堡,见面后韩寒一直在一边吃汉堡
一边写博客。“我问他能不能先吃再写,他还是轻轻松松地说俏皮话:‘读者嗷嗷待哺,
都在等待我的乳汁’。”“他如果不坚持写,有一天世界就彻底把他忘了,但是实际上那
天他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在那本诞生于无所事事的北漂生涯的《就这么漂来漂去》的序里,韩寒罕见地聊到了这段
生活的一角:

“前两年是微微微微有点困难的,但是我觉得一切的困难的真相都必须要在事后才能看清
楚。我现在还没有到事后,我还在事中。我希望在自己的书里,这些困难都不困难。我宁
可幽默的困难着,也不愿如同现在的年轻人般假装忧郁的顺利着。”

2005年,韩寒开着车回到了上海,加入了333车队。当年那些同学已经大学毕业,走在不同
的人生轨迹上,各有悲欢。后来车手韩寒开始发力,往老家的宅子里搬了一座又一座奖杯
作装饰。人们又一次为这个神奇少年欢呼。

曾经在少年韩寒即将退学的时候,赵长天和他谈了一次:“人是需要妥协的。你现在不妥
协,将来也要妥协。”多年后,当韩寒开着赛车奔行在全国各地,为了帮车队拉赞助,不
得不去和官员、老板们同桌应酬。

他甚至需要专门出场给老板们的女儿签名,那个时候,那个激烈的韩寒终于稍稍让位,露
出那个“顾大局识大体”的礼貌韩寒。

2008年,韩寒在赛车圈内最好的朋友徐浪在俄罗斯因意外死亡,葬礼在杭州举行,全国上
千名车手去道别。葬礼上,黄旭明意外地看到,那个永远嬉嬉哈哈、举重若轻的韩寒,那
个在北京漂来漂去,勇敢地驶向每一个弯道的韩寒当场嚎啕大哭。从那之后,韩寒说要开
始关心身边的人。

也是从那一年起,韩寒不再在博客上跟谁论战,他开始写文章讨论地震重建、三聚氰胺、
公路换牌,把锋利的态度对准那些让人们活得不那么幸福的社会现实,开始为那些十年前
批评他的人说话。

在曹文轩给《三重门》写的序里,还有另外一段话:“一个少年,就是一个少年,他在人
生经验方面,是无法设计的。你年龄没有到那个份上,有些经验你就无法获得。经验是造
物主按预先的计划一点一点给予的。”

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少年终于走向青年。那个恃才傲物、无礼冒犯的韩寒,和那个一路
漂泊、勇敢向前的韩寒终于握手言和。(南方周末记者陈鸣发自上海、北京 2012年2月16
日南方周末)





原文:
http://luo.bo/21093/
--
Hello 大家好
我叫坑嗲,我不是发贴机
如果你不想看到我,就用这个脚本吧
支持Firefox+Greasemonkey 或Chrome
http://userscripts.org/scripts/show/124791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01:da8:8000:f023: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