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reak(nonono), 信区: SJTUNews
标 题: 方舟子质疑刘瑜学术水平低下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2年02月28日09:02:26 星期二)

先来看下新浪微博:

方舟子:挺韩主将、“民主女神”刘瑜被发现不仅学术水平低下,没有在政治科学领域的
141家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而且还伪造论文发表记录,把发表在非学术类杂志Int
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的论文写成发表在学术类SSCI杂志International Politic
s。徐开彬《刘瑜的学术水平》

以下是徐开彬两篇撰文:
来源:观察者网

徐开彬:刘瑜的学术水平
2012-02-24 14:34
据说刘瑜是中国目前炙手可热的公众意见领袖,而且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前剑桥
大学讲师的经历,更是让人仰慕不已。怀着景仰的心情,本人找到刘瑜目前任职的清华大
学政治学系。看到其所谓的学术成果后,不禁感叹不已。

据说刘瑜是中国目前炙手可热的公众意见领袖,而且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前剑桥
大学讲师的经历,更是让人仰慕不已。怀着景仰的心情,本人找到刘瑜目前任职的清华大
学政治学系。看到其所谓的学术成果后,不禁感叹不已。

刘瑜在其“学术成果”黑体栏的介绍里,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是“主要论文”,一是“时
政专栏集”。http://www.dps.tsinghua.edu.cn/publish/ps/1921/2010/20101220103430721247380/20101220103430721247380_.html
。 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惊讶,“时政专栏集”怎么也归到“学术成果”了?如果说是土鳖不
懂,拿时政评论充当学术成果,还可以理解的话,刘瑜在美国念的博士,什么时候见过美
国学者把这样的东西归于“学术成果”的呢?学术与时政评论完全是两回事。时政评论过
于简单,缺乏系统的数据与论证。而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你哪怕发表
一千篇时政评论,哪怕出版十部象《民主的细节》那样的杂文集,都不能当作学术成果考
评的依据的。这也是美国学术界的“普世价值”。

再看刘瑜所列的“主要论文”。除了2005年在一本文集里有一篇文章外,分别在2006年、
2009年、2010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文集里面的文章,由于没有经过多名学术同行的匿名评
审,其质量远不如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所以要主要看其3篇期刊论文。

2006年和2010年的两篇论文分别发在China Quarterly(《中国季刊》)、Modern China(
《现代中国》)这两家期刊。这两家期刊被归类于地域研究的SSCI期刊,没有被归类于政
治科学的SSCI期刊(政治科学类的SSCI期刊目前共有141家)。2009年发表的文章,不是学
术文章,只是非常简单的时政评论,发表在民间机构德国外交关系协会办的一个非学术类
杂志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国际政治杂志》,简称为IP Journal)https
://ip-journal.dgap.org/en/ip-journal/regions/pitfalls-chinese-populism。但是,
刘瑜在简历上把它写为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政治》), 有误导之嫌,因为后
者是政治科学类的一个学术性SSCI 期刊http://www.palgrave-journals.com/ip/about.html
。我刚看到她简历上列的期刊名也被误导了,以为她这个文章真发在SSCI期刊Internatio
nal Politics,后来在该期刊找不到她的文章,通过Google才知道她的文章其实是发在非
学术性刊物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而且,这篇时政类非学术性评论,本不能
与学术论文放在一起的,刘瑜却将它与学术论文放在一起作为“主要论文”,存在故意误
导不懂国际学术期刊的国内学术界,也误导了清华的政治学系与人事部门。

最近(2011年12月),刘瑜与人合著,在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华盛顿季刊》)上
发表了一篇文章。但是,这个期刊也不是学术性的,是为对外交事务感兴趣的公众办的,
期刊的介绍就申明“《华盛顿季刊》不是同行评审刊物”(英文原文:The Washington Q
uarterly is not a peer review publication,见http://www.twq.com/info/about.cfm
,而学术期刊,不仅要求同行评审,也要求匿名评审。

也就是说,自从刘瑜2006年博士毕业以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只在与中国相关的两家地
域研究期刊发表了2篇论文(这种地域研究期刊很杂,搜罗的文章包括语言、文学、历史、
政治、社会、宗教、法律等各领域的,在这样的期刊发文章比在专业学科领域的期刊发文
章容易),没有在其专业领域—-政治科学——的期刊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我不禁要问刘
瑜同行,你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了个政治科学博士,博士毕业也要满6年了,怎么在政治科学
领域的141家SSCI学术期刊上至今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呢?

这样的学术水平,清华怎么能给她副教授的职称呢?清华不是要与国际接轨吗?如果是在
美国,博士毕业6年只发表了2篇学术期刊论文,早就被学校赶人了。而且,清华招聘的留
美博士,很多人比刘瑜的学术扎实,至今却还是讲师。例如,与刘瑜同在清华政治系任教
的苏毓淞,2009年从纽约市立大学获得博士,他的学术成果比刘瑜强很多,但他的职称还
只是讲师。清华政治学系的教授和领导们,你们肿么了?难道是以貌取人吗?

(作者为旅美学者,本文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

徐开彬:致刘瑜博士
2012-02-27 16:25

尊敬的刘瑜博士:

首先,我要感谢你对质疑的及时回应。对你的回应,我既有认同的地方(比如你承认自己
论文数量的确不够),也有一些不认同的地方。为了避免对你的回应断章取义,我将你的
回应全文附上,也把我的答复逐条附在其后(可惜你没有以这种方式回应我的原文,对我
的质疑有曲解和回避的地方)。

1.

刘:我2007-1010年被剑桥大学聘为tenure-track的讲师(University Lecturer),后出于
个人选择而离开,此事一个电话打到剑桥大学政治学系即可核实。请造谣传谣者自重。

徐:我没有质疑过你在剑桥的任职经历,你再看看我的文章原文,有提到过这点吗?
既然我没有质疑你这点,你把它作为“致徐开彬”就有误导之嫌了,让读者误以为是我在
造你的谣。如果有其他人质疑这点,你应该把这个答复作为一个单独的帖子,回应那些质
疑你这点的人,而不是放在答复我的内容。

2.

刘:我发表英文论文的China Quarterly,Modern China为综合类期刊,即其中包括政治学
学科内容,另外Washington Quarterly为政治和外交类期刊,皆可作为我就任于政治学系
的依据。发表论文的期刊选择与作者的研究方向有关,我主攻中国政治,苏毓淞老师主攻
美国政治和定量研究,所以发表论文期刊选择不同。

徐:我没有否认这两家期刊包括政治学科内容,相反,我也认为它们是综合性期刊,还写
了这两家期刊“包括文学、历史、政治、社会、宗教、法律等各领域的”。我只是根据SS
CI数据库认为,这两家期刊被归类于地域研究的SSCI期刊,没有被归类于政治科学的SSCI
期刊(政治科学类的SSCI期刊目前共有141家)。一个好的政治学者,不管是研究中国政治
,还是美国政治,都是研究政治学,应该在政治学科的主流专门期刊而且最好是排名较靠
前的期刊发表论文的。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比如我认识一些华人社会学教授,他们研究的
内容也是中国社会,虽然这些“中国某某”期刊也发表社会学论文,但他们更在乎的首先
是要在本学科社会学的专门期刊发表论文,而不仅仅是到这些“中国某某”的期刊去发表
文章。就我自己的传播学领域也是如此,我也研究与中国相关的社会传播现象,按说也可
以考虑这些“中国某某”之类的期刊,但我们首先考虑的也是美国的主流传播学专门期刊
。作为一个留美博士,如果文章全部是发表在这些“中国某某”之类的期刊,是非常不够
的。对于你这样的从哥大毕业的政治学者,虽然你做中国政治研究(如同华人社会学者做
中国社会学研究,或者我做中国传播研究),但不应该局限于这类“中国某某”期刊,你
本来应该更高要求自己在主流的政治学专门期刊发表论文的。当我知道你这么有名的留美
政治学者,都没有在美国的主流专门政治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时,那种惊讶与失望你是可
以想象的,也是我忍不住发出质疑的原因。

至于Washington Quarterly,因为你在第四点也谈到了,那留待第四点回复。

3.

刘:目前政治学系主页上的论文发表为我入清华时的纪录,后来的发表没有及时更新。会
尽快更新。总结来说,我发表英文论文三篇,中文论文两篇。

徐:网页没有及时更新,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总结,是英文三篇,中文两篇。据说你的
中文论文有一篇发在学海,一篇发在人大学报。学海我不了解,但这种一听名字就不怎么
地道的期刊,估计也不是专门的政治学期刊,我不知道你作为哥大的博士怎么会瞧得上去
这种地方发文章。不管四篇也好,五篇也好,5年半的时间,对于你这样的背景来说,确实
太少了。你应该了解美国的tenure晋升制度,一般来说,在研究型大学的社会科学领域,
博士毕业后5-6年内如果没有至少10篇学术论文,是不能评副教授的,也是必须走人的。
所以对清华这样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来说,对你这样美国名校毕业的却没有在清华带好
头做好学术,我既要批评,更是惋惜。

4.

刘:论文水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hina Quarterly, Modern China这两个刊物在“中国研
究”领域是什么级别的英文刊物,业内人自有公论,妄言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Washingt
on Quarterly虽然不是peer-review的刊物,但在比较政治和外交领域有相当口碑,就中国
研究和中国外交这一块来说,Joseph Nye, Bruce Dickson, David Shambaugh, Joseph F
ewsmith等本领域一流学者近几年皆曾为其撰文。

徐:前面两家与中国相关的刊物,我没有否认它们的重要性,相反,我还指出它们属于地
域研究的SSCI期刊。正如在第二点的回复指出,我只是根据数据库指出它们不是政治学领
域的SSCI刊物,在政治学研究上不能象政治学权威的专门期刊那样能得到政治科学领域的
同行认可。China Quarterly虽然是“中国研究”的重要刊物,但你作为政治学博士,你的
定位是“政治学学者”而不是“中国研究学者”(见你自己的简历),应该要求自己去政
治学的专门主流刊物发表文章,这些刊物也发表中国政治研究的论文,也有不少华人政治
学者在这些期刊发表论文。例如,如果你能在政治科学的顶尖刊物之一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最新2010年影响因子2.588)发表一篇文章,它的份量就比你在
China Quarterly(最新2010年影响因子0.902)发表一篇文章重得多。作为一名政治学者
,难道你不希望在政治学的权威主流专门刊物上发表论文吗?为什么总想着在这些带有“
中国某某”的期刊发文章呢?是不自信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你在美国读的是东亚研究
系的“中国研究”博士,你的文章即使全部发在这类地域研究“中国某某”期刊,都是非
常合适的。

至于Washington Quarterly,因为它申明自己不是同行评审刊物,它的学术价值当然令人
怀疑。一般的刊物偶尔也会邀请一些知名学者去捧场去那里发文章,但这绝不证明这家期
刊的质量就高了,因为在没有同行评审的情况下,其他大多数的文章质量都没有保障。如
果这个期刊要保障其学术质量,就会改成同行匿名评审。我也见过传播学领域没有列入SS
CI的期刊,也曾邀请知名学者去那里发文章,但这并不证明这家期刊就是好期刊。好的期
刊,稿件都要经过主编预审,然后两至三名审稿人匿名评审,初审淘汰90%以上的稿件,
初审通过的稿件,也要结合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2-4次。Washington Quarterly连
同行评审都没有,作者写什么就照登了,这个期刊和它所刊登文章的学术价值,当然令人
不敢相信。我真不懂,如果你对自己的文章有信心,你应该投稿到那些同行匿名评审的学
术期刊,怎么把自己的心血投到这种质量无保障的非同行评审刊物?希望你以后看准期刊
投稿。

5.

刘:我过去几年发表论文的确不算多。一则因为作为新教师,在剑桥、清华两地开新课占
用颇多时间;二则因为在公共领域里的写作占据颇多时间;三则六年跨三洲搬家四处也破
费周折。生活颇动荡的情况下,五年半内发表论文5篇,出版书两本,写时评若干,开新课
5门,我自认为还算勤奋。两本书的确都不是学术著作,但我并不认为没有社会价值。学者
不是我唯一的身份认同,我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我唯一或至高的追求。

徐: 我赞赏你承认自己发表论文“的确不算多”,虽然有点半推半就的承认(如果不客气
地说,以你的留美背景,是“的确少了”),而这也是我质疑你的关键所在。正如我前面
提到的,作为知名大学的博士和剑桥的讲师,你5年半发表2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论文
,真的少了。至于你后面讲的那些原因,你到处搬家的事我理解,有些我们大多数人都在
经历,刚毕业的博士也都搬家次数多,开不少新课(我自从博士毕业三年半内就开了8门新
课),也有成家和生小孩回国探亲这样的家庭琐事。但这些也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够的原
因,因为大多数刚毕业的博士都经历过这些干扰。我没有说你的时政评论没有价值(我还
觉得你的文字适合当个作家),我只是诚恳地向你建议,学术是一个学者的安身立命之本
,如果没有学术,时评写多了,经常在媒体抛头露面,则是本末倒置了,也会让自己的学
术更糟。你可以数一数,那些每天在微博、博客和报纸吵吵闹闹的所谓教授,有几个真正
学术做的很好的?对他们,我都懒得浪费我的时间去指责。但你,作为与我有类似经历的
留美博士,而且还很年轻,这样耗下去可惜,我才不惜花时间还得罪人地来批评你。一个
在美国的学者对我说,他对你发在Washington Quarterly的文章内容质疑后,你的代表者
周濂先生和合作者丁东东先生直接在微博对他开骂,令人有点寒心。但我仍然选择向您本
人提出批评。我们还是都谦虚点吧。既然你选择出名做公众人物,在享受这种声誉的同时
,你就要有谦虚的心态面对公众的质疑。

6.

刘:当然目前作为一个大学教研人员,的确应有更多论文和专著产出,这也正是我下个阶
段的工作重点。有论文和专著计划若干,有些已经动手。当然这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自己
”,仅仅是仍有一份对学术的喜爱之心而已。

徐:你认识到这点,很好。正如我在第五点回复所说的,学术是学者安身立命之本,整天
在媒体舆论吵吵嚷嚷的人,大多不是真正有水平的学者。

7.

刘:如果认为我没有资格获得清华大学“副教授”职称,请向清华大学有关部门反映。职
位职称云云对我来说轻若鸿毛。

徐:我确实认为,只有两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论文,被自称要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最高
学府清华评为“副教授”,确实有些勉强,因为在美国的社会科学领域要被评为副教授,
至少需要10来篇这样的论文。我是本学院人事委员会的成员,了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职称
评审情况。如果是清华、北大以外的学校我觉得很正常。而且,与你同系的苏毓淞老师,
他发表的国际学术论文确实比你多,苏老师从事的实证研究也是美国政治科学的主流(所
以美国的政治学被称为“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强调其“科学性”),比如政治
科学的权威刊物《美国政治科学学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基本上只
发表实证研究论文。不怕献丑,我也在政治科学系上过数据分析课程,也了解点美国的主
流政治科学研究方法与热点问题,而且《公共舆论季刊》Public Opinion Quarterly也是
既属政治科学也属传播学的交叉学科的权威刊物,2010年影响因子1.933,也是基本只发表
实证研究论文。苏老师这样的从事政治科学实证研究的留美博士是中国的政治学科真正急
需的,因为中国的政治学者绝大多数是主观空谈,不懂得采用系统实证的数据来支撑自己
的结论。既然你能被评为副教授,他做实证研究的而且论文还要多些,无疑也应有这个资
格,但他还是讲师,所以令人觉得清华政治学系对你们两人的考评,是不平等的。仅此而
已。我的质疑文章末段语气强烈,正是因为基于我对美国主流政治科学的实证研究长处以
及中国政治学的短板之了解,觉得清华政治学系是不公平的,语气上有点过激,我在此致
歉。我没有去向清华反映的意思,我对此没有兴趣,只是替类似苏老师这样的研究者觉得
不平。

另外,你还有一点没有回应。你于2009年发表在非学术类杂志International Politics J
ournal (《国际政治杂志》)的时政评论文章,你在简历上把它写成了政治科学类的学术
性期刊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政治》),而且还把这篇文章和其他学术论文并
列放在一起,是错误的。这种文章和你的中文时政评论性质一样,是不能在学术简历上单
独列出来的,否则存在让时政评论冒充学术论文之嫌。希望你在简历上删掉它。

总结:我对你的质疑,是因为对你这样名校毕业的而且名气很大的留美博士,却没有在清
华带好头扎实做好学术,既是对你的批评,更是希望及时警醒你。随着理工科的留美博士
大量回国,国内的自然科学与美国的差距在渐渐缩小,但社会科学差距仍然很大。如果你
这样的知名社科海归都不能在学术上给国内社科学者作出表率,做些扎扎实实的研究,而
是象其他不学无术的人经常在媒体抛头露面,那就本末倒置了,太不值得了太对不住你的
博士求学经历了,也大才小用了。希望你记住,美国的博士培养主要目标,是培养他们做
学术研究的,而不是其他。你可以做其他的(如写时评),但前提是要先做好自己的本职
工作——学术研究。既然你承认了自己过去5年半在学术方面做的不够,我的质疑已经警醒
了你,也就达到了我的目的,我的质疑到此为止。

谨以此长文,互勉。如有得罪的地方,见谅。我也希望读者不要再谈论和纷扰她,因为她
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在学术方面的不足。我们都乐于看见刘瑜博士将来在学术上更有成就。

徐开彬
2012.2.27






--

不知什么时候,驹子靠了过来,握住岛村的手。岛村回过头来,但没有做声。驹子仍旧望着失火的方向,火光在她那有点发烫的一本正经的脸上,有节奏地摇曳。一股激情涌上了岛村的心头。驹子的发髻散了,她伸长了脖颈。岛村正想出其不意地将手伸过去,可是指头却颤抖起来。岛村的手也暖和了。驹子的手更加发烫。不知怎的,岛村感到离别已经迫近。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18.193.191.140]